当数字浪潮席卷教育,财会专业如何突破学科边界,构建AI赋能的跨学科育人生态?2025年3月13日下午,管理学院财会专业王缓老师作为本专业代表,全程参与了在武汉工商学院由北京方宇博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武汉各民办本科院校共同组织开展的“虚拟仿真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师资培训暨AI赋能课程建设峰会”,在智能财务教育转型中探索出创新实践路径。
在虚拟仿真实验工作室,参训教师亲身体验了“智能财务决策沙盘”系统。通过构建包含市场营销、物流供应链、税务稽查等多岗位的虚拟商业生态,财会专业学生可在数字孪生环境中完成从成本核算到投融资决策的全链条实践,这种“沉浸式学习”完美解决了传统实训中跨部门协作难的痛点。
在整场持续4个小时的主题培训后,我深刻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次技能培训,更是一场教育模式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思想碰撞。从课程设计到AI智能体的应用,每个环节都在重新定义“教”与“学”的边界,也让我对未来的实践教学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从“纸上谈兵”到“身临其境”
课程从“企业注册”到“运营阶段”的全流程仿真,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理论先行、实践滞后”的割裂感。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同时扮演企业管理者、财务总监、市场策划等多重角色,甚至能通过AI智能体模拟供应链波动、市场竞争等动态变量。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商业逻辑变得具象——比如在“企业运营阶段”,一次仓促的定价决策可能导致现金流断裂,而AI实时生成的市场反馈数据,让学生瞬间理解“成本与风险”的博弈本质。这种“试错-反馈-迭代”的闭环,远比案例分析更能培养决策韧性。
跨专业协作:从“单兵作战”到“生态共建”
在“教学过程管理”环节,我意识到虚拟仿真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它天然具备的“跨专业协同”属性。传统实训中,会计专业学生埋头做账、营销专业学生专注推广,而在这里,所有环节需实时联动:供应链的延误会触发财务危机,生产端的创新又依赖市场数据支撑。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计,倒逼师生跳出专业壁垒,用系统性思维解决问题。正如培训中一位工程师所说:“未来的企业需要‘T型人才’,而虚拟仿真正是那张‘横杠’——连接不同专业的枢纽。”
AI智能体:从“工具”到“共学者”
最令我震撼的是“AI智能体应用”模块。AI不再是冰冷的辅助工具,而是化身“行业顾问”“竞争对手”甚至“政策制定者”。在模拟市场中,AI根据学生决策动态调整参数——它可能突然提高原材料关税,或推出一款颠覆性产品。这种“不可预测性”极大提升了实训的真实性。而AI生成的数据报告,不仅能量化团队表现,还能精准定位知识盲区。例如,某组学生因忽视物流成本导致利润缩水,AI直接推送了供应链优化的微课视频。这种“问题即资源”的反馈机制,让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总体感受
我想重点从技术赋能下的教师角色转型角度来谈。此次培训也让我重新审视教师的定位。在虚拟仿真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生态构建者”与“思维引导者”。我们需要在“课程引导阶段”设计开放性问题,在“企业运营阶段”观察团队动态并及时介入,甚至要学习解读AI生成的学情数据。这对教师的知识广度、技术素养和课堂掌控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位培训导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未来的课堂,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而AI是‘编剧’——三方共舞,才能演绎出教育的未来。”
总之,这场培训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教育数字化改革的磅礴图景。虚拟仿真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技术重构教育场景,让学习回归“实践-认知-再实践”的本质。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拥抱技术,更要守护教育的温度——因为再先进的系统,也无法替代师生在共克难题时那份真实的触动与成长。或许,这正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最高境界:让虚拟照进现实,用仿真启迪真实。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学雷锋精神,树时代新风 ——2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科1班主题团日活动